close
今天要說的故事很長。
十一月中旬,應該是農曆的十月中旬,立冬已經過了,接下來的節氣是小雪、大雪,也就是說,四季分明的北方應該已經進入要飄雪的時候了。
金門雖然不在北方,但這個時候也已經開始冷了,尤其晚上,呼呼呼的北風在窗外徘徊,溫度也節節下降,慈湖海邊的鷸鴴科、雁鴨科的水鳥越來越多,鸕鶿也將要來了。
年節將至,金門的鄉親也紛紛從海外回家了。
清朝中葉以後,因為經濟和戰亂的原因,閩粵沿海一帶的居民越覺得生活困窘,剛好這時在東南亞的殖民國家需求人力甚為殷切,就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一波波的移民潮出現了,他們有的往北到日本,有的往南到東南亞國家,時間推移到更近的民國年間,還有少部分人往更遠的歐洲國家,金門,在清末到民國的這一段期間是移民的最高峰,其中大部分前往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等地。
移往海外的華人因為語言和條件的差異,只能在當地從事勞力工作,這些華工勤奮努力,無非是想賺取更多酬勞寄給家人,以改善家境;幾十年過去,這些華工在當地結了婚,有了下一代,再傳了第三代、第四代…,但他們心心念念不能忘記的,仍然是家鄉的風,家鄉的水。
楊先生就是這樣回到家鄉來的。
楊先生今年六十二歲了,看起來沒有絲毫老態,今年是第二次回來,對出生於新加坡的他來說,金門不是陌生的異地,他是返鄉。
楊先生的父親,我們姑且把他稱為老楊先生,民國元年出生,二十多歲的時候隨著族人的牽引到了新加坡尋找更好的出路,到了新加坡以後,他找到了一份苦力的工作,就是要把運送時不小心掉到海裡的原木下海撈回,綁緊後讓船工將原木拖回船上,這份工作不但耗體力也帶著危險性,日子過得十分艱苦,但儘管如此,他還是在微薄的薪資中不時撥出部分結餘寄回金門給老家貼補家用。
二十八歲那一年,老楊先生娶了一個小他十一歲的新加坡籍女子為妻,兩年後他有了第一個孩子,此後數年他又連續生了二女二子,楊先生排行老三,出生時父親已經三十五歲,仍然在為生活奔忙,日子並不輕鬆,甚至可以說很是辛苦,但更辛苦的還在後面。
老楊先生因為長年浸泡海水又曾經不小心被粗重的原木撞擊胸部,四十多歲的時候因為肺部病變開刀切除了部份肺部,手術之後體力大不如前,不要說是下水工作了,就是一般的工作也沒法子勝任,家庭的經濟重擔於是落到妻子身上,柔弱的妻子沒有男人的體力也沒有其他的條件,只有以手工營生,有時做些藝品,大部分時間則為人裁製衣衫,辛苦的賺取每件當時一塊半坡幣的酬勞,直到孩子長大,身為長子的楊先生開始幫忙撐起這個家,而為了照應這個家,楊先生竟一生沒有成自己的家。
日子就在艱苦中過去,孩子們各自有了自己的事業,老楊先生也終於有能力可以回鄉了,1988年,離鄉大約半個世紀,老楊先生終於帶著已經老了的新婦回婆家,家中父母已經不在,當年雙十年華的妹妹也已七十五歲,兩個耄耋老人相見宛如隔世,垂淚中,五十年的光陰恍若一瞬,許多話來不及說,也不必說了。
隔年,一生操勞的母親以六十七歲之齡去世,2002年,老楊先生離世,享年九十一歲。
孩子們不但都長大了,也紛紛步入中、壯之年,楊先生從小烙在腦海裡的印記卻始終還停留在想像,他終於循著雙親的步履踏上了返鄉之旅,那一年是2006年。
回到金門,他馬上覺得回到了家,從小,爸爸一再告訴他:「我們是從金門湖下來的!」,現在看到的這個地方,就是半個世紀來印象的重現-純樸的民風、乾淨清新的空氣、溫暖的人情-是初次來到的地方,怎麼沒有陌生的感覺?來到姑媽的家,姑媽迎了出來,九十歲的姑媽曾經到過新加坡三次,這一回見了他心情卻不一樣,弟弟走了,眼前這個六十歲的姪兒就像是弟弟回來了,而失去了雙親的男人看見姑媽就像看見了自己的爸和媽,內心的激動無法形容,時光流轉之中孩子不只是長大了,相差三十歲,怎麼當年的一老一小全都成了老人了?老淚縱橫之中,流的不只是歡喜悲傷,還有人生的滄桑。
省親回新加坡後,楊先生總念著姑媽,心裡把姑媽當成媽媽一樣想念,姑媽也想他,於是他幾乎每個星期都得打個電話給姑媽以慰思親之情,父親當年不能回鄉,這份遺憾,彷彿正由孩子為他彌補。
2007年農曆十月初六,國曆十一月十五日,湖下祠堂重修後奠安,楊先生專程回來參與這個家族大事,當然,探望姑媽是另一個重要的目的,她總是能夠讓楊先生心中那塊因為失親的空缺充實起來,即使這樣老了,也還是覺得想像孩子一樣,任性的從姑媽這裡再享受一下那種被疼惜的感覺。當我跟他分享自己在母親過世後直把在廈門的阿姨當作是自己的媽一樣想念,像害怕失去媽媽一樣掛心著她時,楊先生的眼中浮起了淺淺的淚光,望向屋裡來回忙碌的老太太的身影,點點頭說:「是啊!要趁著老人家還在的時候多回來看看她,多打打電話。」
當問起說:「您自己內心覺得您是新加坡人還是金門人?」生於斯長於斯、持著新加坡居民證的楊先生一秒鐘也沒有猶豫的回答:「是金門人!我一直都認為我自己是金門人!」
回鄉半個月,楊先生揮別家鄉的時候又將是和姑媽相對垂淚,但在淚中他們還懷著希望,不久後要再相見,哪日,要是姑媽也走了呢?
近鄉情不怯的楊先生,還是回來,回來親家鄉的土,喝家鄉的水,吹著家鄉的風,父親的半生漂泊在異鄉,在異鄉生長、在異鄉生活了半生的楊先生,將把父親那空缺的半生,用情感,彌補回來。
十一月中旬,應該是農曆的十月中旬,立冬已經過了,接下來的節氣是小雪、大雪,也就是說,四季分明的北方應該已經進入要飄雪的時候了。
金門雖然不在北方,但這個時候也已經開始冷了,尤其晚上,呼呼呼的北風在窗外徘徊,溫度也節節下降,慈湖海邊的鷸鴴科、雁鴨科的水鳥越來越多,鸕鶿也將要來了。
年節將至,金門的鄉親也紛紛從海外回家了。
清朝中葉以後,因為經濟和戰亂的原因,閩粵沿海一帶的居民越覺得生活困窘,剛好這時在東南亞的殖民國家需求人力甚為殷切,就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一波波的移民潮出現了,他們有的往北到日本,有的往南到東南亞國家,時間推移到更近的民國年間,還有少部分人往更遠的歐洲國家,金門,在清末到民國的這一段期間是移民的最高峰,其中大部分前往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等地。
移往海外的華人因為語言和條件的差異,只能在當地從事勞力工作,這些華工勤奮努力,無非是想賺取更多酬勞寄給家人,以改善家境;幾十年過去,這些華工在當地結了婚,有了下一代,再傳了第三代、第四代…,但他們心心念念不能忘記的,仍然是家鄉的風,家鄉的水。
楊先生就是這樣回到家鄉來的。
楊先生今年六十二歲了,看起來沒有絲毫老態,今年是第二次回來,對出生於新加坡的他來說,金門不是陌生的異地,他是返鄉。
楊先生的父親,我們姑且把他稱為老楊先生,民國元年出生,二十多歲的時候隨著族人的牽引到了新加坡尋找更好的出路,到了新加坡以後,他找到了一份苦力的工作,就是要把運送時不小心掉到海裡的原木下海撈回,綁緊後讓船工將原木拖回船上,這份工作不但耗體力也帶著危險性,日子過得十分艱苦,但儘管如此,他還是在微薄的薪資中不時撥出部分結餘寄回金門給老家貼補家用。
二十八歲那一年,老楊先生娶了一個小他十一歲的新加坡籍女子為妻,兩年後他有了第一個孩子,此後數年他又連續生了二女二子,楊先生排行老三,出生時父親已經三十五歲,仍然在為生活奔忙,日子並不輕鬆,甚至可以說很是辛苦,但更辛苦的還在後面。
老楊先生因為長年浸泡海水又曾經不小心被粗重的原木撞擊胸部,四十多歲的時候因為肺部病變開刀切除了部份肺部,手術之後體力大不如前,不要說是下水工作了,就是一般的工作也沒法子勝任,家庭的經濟重擔於是落到妻子身上,柔弱的妻子沒有男人的體力也沒有其他的條件,只有以手工營生,有時做些藝品,大部分時間則為人裁製衣衫,辛苦的賺取每件當時一塊半坡幣的酬勞,直到孩子長大,身為長子的楊先生開始幫忙撐起這個家,而為了照應這個家,楊先生竟一生沒有成自己的家。
日子就在艱苦中過去,孩子們各自有了自己的事業,老楊先生也終於有能力可以回鄉了,1988年,離鄉大約半個世紀,老楊先生終於帶著已經老了的新婦回婆家,家中父母已經不在,當年雙十年華的妹妹也已七十五歲,兩個耄耋老人相見宛如隔世,垂淚中,五十年的光陰恍若一瞬,許多話來不及說,也不必說了。
隔年,一生操勞的母親以六十七歲之齡去世,2002年,老楊先生離世,享年九十一歲。
孩子們不但都長大了,也紛紛步入中、壯之年,楊先生從小烙在腦海裡的印記卻始終還停留在想像,他終於循著雙親的步履踏上了返鄉之旅,那一年是2006年。
回到金門,他馬上覺得回到了家,從小,爸爸一再告訴他:「我們是從金門湖下來的!」,現在看到的這個地方,就是半個世紀來印象的重現-純樸的民風、乾淨清新的空氣、溫暖的人情-是初次來到的地方,怎麼沒有陌生的感覺?來到姑媽的家,姑媽迎了出來,九十歲的姑媽曾經到過新加坡三次,這一回見了他心情卻不一樣,弟弟走了,眼前這個六十歲的姪兒就像是弟弟回來了,而失去了雙親的男人看見姑媽就像看見了自己的爸和媽,內心的激動無法形容,時光流轉之中孩子不只是長大了,相差三十歲,怎麼當年的一老一小全都成了老人了?老淚縱橫之中,流的不只是歡喜悲傷,還有人生的滄桑。
省親回新加坡後,楊先生總念著姑媽,心裡把姑媽當成媽媽一樣想念,姑媽也想他,於是他幾乎每個星期都得打個電話給姑媽以慰思親之情,父親當年不能回鄉,這份遺憾,彷彿正由孩子為他彌補。
2007年農曆十月初六,國曆十一月十五日,湖下祠堂重修後奠安,楊先生專程回來參與這個家族大事,當然,探望姑媽是另一個重要的目的,她總是能夠讓楊先生心中那塊因為失親的空缺充實起來,即使這樣老了,也還是覺得想像孩子一樣,任性的從姑媽這裡再享受一下那種被疼惜的感覺。當我跟他分享自己在母親過世後直把在廈門的阿姨當作是自己的媽一樣想念,像害怕失去媽媽一樣掛心著她時,楊先生的眼中浮起了淺淺的淚光,望向屋裡來回忙碌的老太太的身影,點點頭說:「是啊!要趁著老人家還在的時候多回來看看她,多打打電話。」
當問起說:「您自己內心覺得您是新加坡人還是金門人?」生於斯長於斯、持著新加坡居民證的楊先生一秒鐘也沒有猶豫的回答:「是金門人!我一直都認為我自己是金門人!」
回鄉半個月,楊先生揮別家鄉的時候又將是和姑媽相對垂淚,但在淚中他們還懷著希望,不久後要再相見,哪日,要是姑媽也走了呢?
近鄉情不怯的楊先生,還是回來,回來親家鄉的土,喝家鄉的水,吹著家鄉的風,父親的半生漂泊在異鄉,在異鄉生長、在異鄉生活了半生的楊先生,將把父親那空缺的半生,用情感,彌補回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