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六月,鋒面過境,晴陰雨雷交替出現,

前一天大雨傾盆,隔一日卻烈日當空,

到古城的那一天,輪到雨神當值,

踩著滿地的水,我登上了城樓。



金門城建城時間是名洪武年間的西元1387年,

當時為了防禦倭寇而在金門西南建起了城牆,設置了「千戶所」,

康熙年間防禦重心挪到現在的金城地區,原來的金門城開始荒蕪,

民國38年國軍駐守金門時,也曾將牆石作為軍事構工材料

,最後,城牆只剩下了土堆一樣的夯土層。

也就在夯土層遺址的後方,

就有這一條明嘉慶年間所建的老街。



是老街,就有滄桑古老的味道吧!

沒有真正踏入老街的時候是這樣想的;

過去我也曾在這附近來往,卻從來不曾進入老街,

是因為她的狹窄?還是它沉默得令人忽略?



我們的腳步踏在溼溼的石板地上,輕輕的發出水漬的聲響,

朋友是六十幾年次的,

她說:小時後放了學最喜歡沿著破城牆走回家,

一路走一路玩,到家時總是見到媽媽拿了棍子在門口等著,

也難怪!鄰居小朋友早都在家做功課了,

這孩子卻老是天黑才回來!

六十幾年次?台灣同時期的小朋友早已不知城牆為何物吧!

她卻說,她是在上小學的時候才第一次看見舅公家有一台彩色電視。



朋友帶我走進親戚在老街的家,

親戚本來已經在台灣定居了,

退休後,才又回來老家。

主人客氣的請我們隨意參觀,

踏進小小的天井,跨進更小的廚房,

撲鼻的粽香和外面滴答的雨聲更明白的描繪出端午的氣氛,

探頭後廂房,但見牆壁斑剝,連屋瓦也坍塌在地,

朋友告訴我是昨天晚上才坍下來的!

600年的古老房舍新建的時候也是堅固安穩的吧!

600年的風霜雨露,恰在我來訪的前一晚坍塌,

也是另一種說不上來的因緣嗎?



矮矮的屋簷約只比頭頂高上三吋,

窄窄的簷下方寸之地恰只容一人寬窄,

就在這簷下,雨水從簷邊落下,

幾乎就從鼻尖前掠過,落在花崗岩地上,

滴滴答答,

數百年的雨露都以這樣的姿態和聲音落在同樣的地方,

我看見的彷彿是和六百年前一樣的雨。



離開小小的屋子,站在老街頭往裡望去,

長僅100公尺的老街在濛濛的雨中發亮,

小街安安靜靜的,是因為下雨所以沒有孩童玩耍?

還是孩童已經長大?這裡現在已不住孩童了?

據說,當年入夜之後,

嫌屋裡太熱的人們甚至可以睡到屋前石板地!

想像這樣路不拾遺的畫面,

人和人之間相處的模式應也和現代不同吧!



老街兩旁是連棟式的矮房子,

過去曾經有過各式各樣的商店,

這家賣布、那家賣蔬果、又一家賣木材、這邊有打鐵的、

那邊還有染布的,有的賣魚、有的賣雜貨,

當然,一定還有小吃店和旅店,一定是繁華榮盛啊!

可是,為什麼是在城外有這麼一條熱鬧的街呢?

為什麼不在城內?

朋友說:

或許是因為過去從各地進城的人們常常沒來得及在關城門之前趕到,

因此總聚在牆外等著隔日門開進城,

久了,這裡漸漸搭起了屋提供過夜所需,開起了店,

有些日用消費,更久一點,就有了固定長久的房舍了。



綿綿的雨中,

沉默的每一間老房子都是最傳統的閩南建築,

每一戶都是二進,中間都有天井,

沒有樓,沒有西洋式的雕花,

不遠之處就是南門港口,

老街因地利之便也曾是商品集散地,

老舊的房舍,當年也曾風光熱鬧,

車馬人來往頻仍,一片風光吧!



沙沙的細雨中,我們沿著老街慢慢往街底走,

突然一棟迥異於閩南小屋的白色洋式建築在眼前出現-

就像是水頭聚落常見南洋風,

四坡屋頂和大門迴廊,件件都是最典型的僑鄉建築,

前門大開,看得清楚裡面打掃的頗為乾淨-

桌、椅、簡單的擺設、桌上的花瓶鮮花,

樣樣都是天天打理的整齊模樣,

一問之下,果然,是僑資所蓋,

明、清年間為生活出洋謀生的金門人,

只要略有所成,無不盡力回饋家鄉,

金門的洋樓建築就是這種令人動容的產物!

朋友告訴我,當年這是「醫生館」呢!

據說,這棟建築是由十幾歲就到南洋,

後來習醫的黃天佑大約在1920年的時候返鄉親自設計起造,

洋樓蓋好之後,黃天佑就在這裡行醫,並設西藥房。



我們的指指點點並沒有引起附近住戶的不悅,

或許是因為我們都帶著讚賞,甚至是佩服的神色來參觀的吧!

走在這樣一條述說著幾代故事的老街上,

老街默默,卻在靜默之中穿越時空對我們說了無數的話語,

這樣,腳步怎會不輕?話聲怎會不柔軟呢?



老街當然還有很多故事,

據說街頭委曾經有果一座供奉北嶽大帝的廟宇,

街尾有的是現在仍然存在的「迴向殿」,

兩廟殿在街的頭尾遙遙對望,

他們說,北門老街正在「八哥穴」上,

兩座廟,一座供「米」,一座供「水」,景況才會旺盛,

但「嶽帝爺廟」在民國卅餘年間失修傾倒之後,未再重建;

一座已毀,風水已損,因此才會人丁不旺、街景蕭條、繁華不再。

確實,民國五、六十年後居民漸漸遷移,

民國七十年後人口再一次大量外流,

從此就不再有往日光景了。



離開老街,再一次登上城樓,

簇新的城樓五年前重修,

古味、原型盡失,

臨城樓下望,煙雨濛濛之中老街在城下靜靜躺著,

歲月經過這裡的時候,腳步停在老街,

城樓卻將沒有將歲月的記憶留住。

不知為何,腦海中突然浮現那首杜牧的詩<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當年這裡可有酒家?

牧童不必遙指杏花村,

沒有杏花,這裡已是村。



那天之後再過十天,是端午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co45 的頭像
    lico45

    lico45

    lico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