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因為補課,所以星期三提早上課。

上完該補的課,去倒了杯水,繼續上必修課。

今天的討論範圍包括整整一本書,

主要報告的同學花了很多時間把資料整理的井井有條,

大家聚精會神不覺就過了兩個小時。

鐘聲噹噹響起,老師說:「休息一下再繼續。」



去倒了一杯水來,繼續上課。



接下來的一個小時,針對本學期要做的第一個小論文提出討論,

老師環顧四週,同學各個低頭沉思,

想來,大家都對自己要做的題目有點忐忑;

坐在老師旁邊的我,藉著幫我的病號老同學提出她交代的題目,

順便小小聲的說出我自己的構思,

心想這樣可以不太丟臉的混過去就好,

沒想到老師對著大家說:「那就從這位同學的題目來討論好了!」

我也只好遞出自己的大綱,希望能夠過關。



也許是廣播做久了,和做學問切入的角度不同,

老師看過以後,很婉轉的對我說:

「我給你一個題目去做好了。」

出了一身冷汗的我連忙稱謝並提筆記錄,

心裡覺得實在有夠「糗」!

接下來,同學一一提出構想,

大家的題目幾乎都能切中主題,

有的被稱許「這個題目可以做下去。」

有的被鼓勵:「很不錯!可以發展成碩士論文!」

而有的則反被求證:「…真的嗎?原來他是從南洋回來的?我都不知道。」

專攻僑鄉研究的老師在這裡(金門)已經深耕許多年了,

但在地的同學仍然具有在地的優勢,

比如:

也許就是自己的親人,也許就是自己的朋友,也許就是自己的家族,

可能就是當年出洋的人物,

就可以是自己發掘研究的來源,

再加上從小耳濡目染所知道的故事,

小研究的資訊就源源不絕,

像我這樣,一個外地人,

以對金門淺薄的所知來做探討,

實在是有點困難!

聽著同學的報告和討論,

我忽然覺得有點悲傷。



比預計時間又多上了半個小時,討論終於告一個段落,

老師同學紛紛收拾書包下課,

我和其他三位同學又去倒了一杯水,

因為,我們還有課。

下一堂課的老師進來,

雖然有點同情我們,可是也不能不上課,

打起精神,來上課。



今天講的民間文學除了講述之外,也有些討論。

老師開始舉例:

「你們知道有關****的傳說嗎?」

三個同學點頭如搗蒜,

只有我露出茫然的神色,

老師開始對我解釋:「***的傳說就是……」

不久,老師又說了:「金門人說:『***###%%%&&&***』你們都知道吧!」

三個同學點頭如搗蒜,

只有我露出茫然的神色,

老師又開始對我解釋:「『***###%%%&&&***』的意思就是……」

後來,老師又提出來:

「那個**聚落裡,不是每年**的時候,都會****嗎?」

三個同學點頭如搗蒜,

我又露出茫然的神色,

這次有個同學開口說了:「它的意思就是…….」



下課的時候已經超過晚上九點半,

一個人坐在大樓外,冷冷的東北季風颳過來,

吹得沒有吃晚飯的我更加哆嗦,

可是我卻一點胃口也沒有,

有的是心中無限感觸:我真的要繼續讀下去嗎?

老師、同學,真的對不起,我是不是需要更加努力,

才可以不耽誤你們的時間呢?

唉!老學生,要學習的真的還很多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co45 的頭像
    lico45

    lico45

    lico4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