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在金門的日子 (62)
- Jun 16 Tue 2009 20:40
花開了
- Mar 26 Thu 2009 15:20
話說金門
- Mar 15 Sun 2009 21:08
喜鵲的記憶
- Feb 18 Wed 2009 00:18
文章同時刊登在痞客邦
各位朋友: 經過一段不短的日子考慮,我的部落格文章於980218起同步刊登於痞客邦(www.pixnet.net),登入的名字為「鎏金時光」,不過痞客邦轉換程式不盡理想,以至每篇文章標題後面都被多加了一個0,文章也沒分類,得自己一個一個 慢慢搬,大概還要幾天整理,希望很快就能以完整面貌和您見面。謝謝大家! 李可
- Nov 10 Mon 2008 13:55
日暖花香山鳥啼
- Aug 03 Sun 2008 14:14
春天的情書
攝影:正庭大寒「大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金門果然很冷,攝氏六度,海邊更加寒冷三分,潮水輕輕拍岸,潮聲低沉溫柔,而臘月的風利得像刀。田地還在休耕,放眼望去一片枯黃,驀然,眼光掃過一片光彩!原來是黃橙橙的油菜花田。明黃色的花一畦連過一畦,一路連綿到遠遠的地平線,花田中有牛舍,牛舍前有慢慢嚼動牧草的黃牛,這一幅燦爛花海織成的冬天美景,也是明春田裡的生機。休眠的大地掩不住對春天的期待,是一種醞釀。「大寒」過後,迎向「春分」。春分 公元2008年的春節是個哆嗦的假期,寒冷的春節後,回到金門,鋒面看似已過,卻欲去還留;朋友來信問我在小島還要幾個寒冬?我在海邊的風中寫下:「風颼颼吹過木麻黃,鸕鶿已經在回航,燕鷗跟著潮水退得很遠,赤頸鴨和紅冠水雞、花嘴鴨一起悠盪,遠方兩隻褐翅鴉鵑低低的聲音迴盪在無人的海邊更顯蒼涼。水邊一棵枯樹在風中搖動,水草在岸邊隨波浮動。金門的天氣很難形容,氣溫可能非常低,低到坐在教室裡上課也冷得渾身僵硬,然後中午又突然轉晴,溫暖得想讓人想唱歌,但一到了日落時分就又教我瑟瑟抖索。金門的冬天很有它獨特的氣質,在地人不覺得,遊客看不見,只留給我們這些在野外的人享用。」那一段時間,我正處在一個不穩定的情緒中,課業的進展很慢,工作並不順利,生活中也出現些擾人的問題,心情很壞,往往夜不成眠,再因為受限於課業,到野外尋求慰藉的機會變得很少,一位善於獨處的朋友正好來信說著他的自在和愉快,我羨慕的說:「山中無寒暑啊!這樣隨意自在的生活確似天堂。」他回答我:「山中即在你心中,你也可以過無寒暑的日子啊!」我思索著自己的混亂和不安,漸漸想起了那些生活中的記憶,突然覺得自己錯過了許多!於是我說:「春天無言也有言,無言是不需言語,言語藏在風中和蟲鳴鳥唱裡;春天安靜也熱鬧,安靜是感覺,熱鬧是生命。我也許需要更一顆更安靜的心,才能更敏銳的聽見那些埋沒在喧囂裡的訊息吧!」雨水 不覺過了「雨水」,南台灣一片晴朗,溫度節節上升,金門卻還在「乍暖還寒」,我每周來來回回,常常在收拾行囊時揣測著應如何著衣?-那邊,現在是甚麼樣子?-朋友也總是這樣問:「那邊冷(熱)嗎?天氣好嗎?有下雨嗎?」面對兩地的溫差,有一回我說:「金門好冷,北風很大,煙雨濛濛,細雨如粉,在高雄穿短袖,在金門穿毛衣和外套,兩地溫差十一度,金門只有攝氏十三度!我在一天中經過初夏和孟冬。」四季彷彿混亂,按照天次而不按照時序出現。行旅中最頭痛的不是衣著,其實是春霧。 春天是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較勁的戰場,若是北風得利,就會寒風凜冽,若是南風居上,則往往一夜之間霧氣瀰漫,晨起只見濃霧蔽日,直接影響就是航班停飛。此時尚義機場會有逃難的氣氛,人人虎視眈眈的看著天色搶機位,心裡只求著南風停吹,別把海霧推上岸,我在這多變的春天學會機靈的觀察風向天氣,搶在天氣轉變之前趕緊進出。然而儘管是這樣的不便,我也總還有暗暗的歡喜-春天的霧氣正帶來花苞新芽最需要的水氣,看春花嫩葉在霧中展現芳姿的喜悅,我跟朋友這麼說:「小村前些日子開得輝煌的黃金風鈴木只剩幾朵在枝頭顫動,屋旁挺立在廢墟中那棵高大的苦楝卻開了滿樹紫花!野地裡的大花咸豐草鋪了滿地的白,遠遠近近的樹木在幾番雨水滋潤之下都已枝繁葉茂而綠意盎然,窗下那條馬路,在紫色花影掩映之下的蜿蜒別有一種寧靜之美,更何況還有那一地落花!」春天的變化越來越多,有霧,還有雷和雨。驚蟄 驚蟄過後的某一天,暗夜(或清晨?)中我又突然醒來,慢慢聽見黑暗中有許多聲音遠遠近近的傳來:褐翅鴉鵑的二重唱、白腹秧雞和環頸雉的對答、八哥和鵲鴝與白頭翁的清晨競技,然後,竟然有砲擊!?是砲擊試射?還是雷聲?我側耳聽著…「轟!隆隆!轟!轟!轟!」聲音越走越近,忽然就在近前:「轟!隆隆!」果真是天雷不是地火!窗前的八哥一下就沒了蹤影,褐翅鴉鵑也早就收了聲,只有不按理出牌的白腹秧雞突然拉直了脖子「咯咯咯」的叫了起來,環頸雉也不明所以的跟著「嘎嘎嘎」的幫了幾聲腔,然後是雨滴,打到屋頂,流向屋簷,沿著屋簷又滴到窗台,再從窗台滴到地上,滴滴答答咑咑咑………雷聲忽然又迅速退遠了,雨霧遮掩之中變得悶悶的,綿綿的,嗡嗡嗡。我起身寫下:「清晨涼涼的風中竟傳來悶悶的雷響。是低氣壓正在前來嗎?」天色漸亮,一會兒雨停了,很快霧氣四合,四週一片白茫茫,南方的氣流顯然在剛才的角力中擊退了北方的鋒面,把海霧吹上來了。雲霧像行走,寬袍大袖一揮就覆蓋荒野田地,霧中,唯見苦楝和烏桕的枝枒有國畫一般蒼勁的線條。那幾天都是霧和雷的交會,機場時開時關,航班大亂,耽誤了數百旅客的行程,我幸運的掌握了時機仍按行程飛離金門;隔天,朋友看到新聞,特來問候,我說:「今天又霧鎖金門了嗎?昨天傍晚雨中就隆隆打起了春雷,陣雨停後輕霧悄悄湧進,下課後我在快速染白的機場險險搭上最後一班霧中的飛機離開了。」朋友說:「聽來有點逃離的味道?其實起霧是金門最美的時候。」我說:「是啊!昨天清晨霧氣瀰漫,白紗一樣隨風飄動,忽隱忽現的景物如夢似幻,像水墨也像淡彩畫,真是『花明月暗飛輕霧』啊!我想冬風應該要走了,花開草長鳥唱,野外會越來越熱鬧了!」朋友寫道:「植物雨露均霑就會冒芽開花,大地更加潤澤,霧季結束時,夏天就來了,栗喉蜂虎也來了。」正是!我跟朋友繼續寫:「機場旁木棉花開滿樹,沿路迤邐而去!猶記上週金門滿眼淡紫的苦楝花,才幾天,又添了不少顏色,連前幾年越發隱跡的待宵花也在三角堡旁舖了一地,一片艷黃!我的窗外,一聲聲越來越高亢的竟是夏候鳥噪鵑!霧氣耽誤了人的行程,卻推移了季節。」季節的推移中,景物在演替,生命在延續,在靜觀和體驗中,我們參與了有序之中的無常,也看見了無常之中的規律,隱隱明白了世間的一切都是自然的應許,生命的輪轉只是順勢而為,並不勉強按照人的計畫和想望。這時已到了「春分」,「清明」也在眼前了。穀雨 快到「穀雨」的時候,氣候明顯溫暖起來,麻雀在樹梢張望,鶺鴒在地上疾走,白頭翁在樹梢跳躍,朱頸斑鳩在枝枒間打盹,八哥在電線上吹口哨,戴勝在石牆間出入,我在林蔭間行走,看春陽美麗,忍不住停車在路邊寫道:「金門正春光明媚,戴勝叫個不停,何時來欣賞金門春之美?」朋友不久回說:「羨慕啊!我在會議中呢!」收到回訊的時候,我已結束陽光小路的漫步,開始上課了,窗外光影流動,我偷著回訊:「我也只能淺嚐春光,在教室裡任由光線挪移到日落。」生活中的美麗常在須臾之間展現,若能適時掌握住美好的時刻就是幸福。書寫著生活,我們也書寫了春天,用書信記錄下了對春天的情意。 這個春天,我們留下了為春天所寫的情書。(以上為第五屆浯島文學獎佳作作品)
- Jun 21 Sat 2008 12:55
風雨夜
學期結束了,但是功課沒做完, 於是留在金門。 2008年6月13號夜裡,14號清晨, 又是半夜三點多起床了。 睡下的時候約近十二點, 雖然沒有很快入睡,但是還有點睡意, 我挪挪枕頭拉拉被子, 今晚有風, 下了一天雨後涼涼的感覺應該會很好睡吧!我想。 聽著外面的風雨聲漸漸要進入夢鄉, 我又夢到我開車在一條還在施工中的路上來來回回奔走, 雨好大,弄得到處泥濘,看不清前方, 迷濛了我的眼睛,我努力的睜開眼….. 然後我就睜開眼醒了! 窗外風雨聲大作,和我夢中的完全一樣! 飛濺的雨水從沒有關上的落地門窗噴進來, 打溼了窗檯和門邊的床沿, 我起床關門關窗, 門窗緊閉後沒有離去的風彷彿暴怒,拼命搥打著門窗, 乒乒乓乓匡啷匡啷,像非要把門窗給撞破不可! 這是什麼怪風?像颱風一樣! 我聽著風在窗外打轉、徘徊、撞擊、咆哮、尖叫, 也聽到雨助紂為虐一樣撒潑,在我窗門外尋找任何一點點縫隙要鑽進來; 這是怎麼回事?沒聽說有颱風來啊? 照這樣下下去,不到幾個小時金門就要淹水了, 那,我回得去台灣嗎? 躺在床上聽風雨交加,我再也睡不著了, 想到樓下還有個女生, 餐廳和樓梯轉角的小窗沒有關, 還有,隔壁似乎有點動靜? 我披衣起身開門,一看, 隔壁的大學生睡覺沒關門窗也沒被風雨打醒(真是好睡!), 結果地板床舖盡濕,水流滿地,正在搶救呢! 關好窗,回到房間,風聲雨勢都已經變小了, 紗窗亮晶晶的掛著水珠, 水珠在紗網之間互相併聯, 變成一張水晶網一樣,映著外面的路燈,有一種特別的美。 我想我是不能再睡了, 開燈書桌前坐下,看書寫字, 風雨漸漸平息, 不久聽到遠遠的地方有雞啼, 接著覈翅鴉鵑低沉蒼涼的「嗡嗡嗡」也從野地裡傳過來了, 天色仍黑,但我知道黎明將至。 再不久,窗前路樹上傳來一隻鵲鴝的聲音, 善唱的它現在聽起來羞羞怯怯,聲音透露著許多不確定, 好像不知道該不該上場? 會不會突然又有風雨來襲? 就在這時,白頭翁明珠一樣的嘹喨歌喉破空而出, 自信而堅定的態度鼓勵了鵲鴝,終於使它放膽引吭。 這時曙光初露,天色漸漸褪去黑, 慢慢露出藍,漂亮的天空藍越來越清楚, 很快,天就亮了。 越來越多的鳥兒醒轉,展喉高歌, 八哥、麻雀、白腹秧雞通通上場了, 風雨平息之後的大地一片潔淨,安靜的村路閃閃發亮, 被清洗過的村莊也像發著微光,村狗開始吠叫, 不久前的狂風暴雨已經走遠, 看來,今天將是個涼爽的的好日子。 不知隔壁簷下的乳燕如何? 這幾日看兩隻燕子不辭辛勞頻頻回巢餵食, 乳燕大張黃口等在巢中, 等著長大的乳燕,有沒有安然度過這個風雨夜?
- Mar 23 Sun 2008 17:53
夢後
這些日子,總是睡得很晚,起得很早。 凌晨以後才昏然睡去,卻在天色仍暗時清醒起來。 經常在在沉睡中突然醒來,醒得完全沒有一點睡意, 抬眼望去,窗外路燈在昏沉的天色中忠實安靜的亮著, 照亮它四周的草木,也照進我的窗子; 暗色的天空看不見星子也沒有月光。 我總是靜臥在那裡,睜著雙眼彷彿和天光比賽, 看是它會在我注視中出場,還是我會在它出場前睡去? 總是我贏,沒有例外。 經常,總是在一片安靜中,我開始聽到許多似有若無的聲音。 狗,百公尺外的鄰居家裡那隻大狼狗, 永遠被拴在屋後的它,經常在夜半吠叫, 有時三兩聲,有時十幾分鐘,有時會延續大半夜。 環頸雉,很遠的地方, 是從偶爾會看見一隻環頸雉的那片休耕田裡傳來的嗎? 隱隱的,會有一兩隻白腹秧雞從水邊那裡傳來它們單調的叫聲: 「咯咯咯咯咯咯咯咯」。 然後是褐翅鴉鵑,兩隻,很近, 像是學過和聲訓練, 在它們渾厚低沉的音色中,仍然分出一隻是貝斯低音,一隻是漂亮的中音, 低音先發, 一個節拍四個聲音之後中音出現, 兩者節奏旋律相應和, 在持續十六個聲音一共四拍之後一起結束,然後再重複一次。 二重唱如此天衣無縫,我會默默中在心裡鼓掌喝采。 專心聽著褐翅鴉鵑的拂曉重唱的時候, 天色也悄然變化-黑色慢慢淡去,白色輕輕和入, 從黑、灰黑、暗灰、灰、灰白、乳白到白色,然後白色慢慢透明起來, 最後就連白色也一吋吋褪去,光亮一分分加強, 終至天色大亮。 就在從灰色走到亮白的過程裡, 總有一隻很愛表演的八哥站在窗前又吹哨又唱歌, 叫聲之響亮凌駕所有其他的小鳥,誇張的表演幾乎就是在賣弄; 接著登場的一定是一隻鵲鴝,唱出的曲調有無限的變化, 時而高亢時而溫柔,就算是重複的曲調也會在其中加些小小的變化, 像是西洋古典奏鳴曲的樂章, 各章總有不同的節奏,但主題會似強似弱重複出現,連貫全曲; 和八哥的歌聲比較,這不是炫技,是抒懷。 然後才會聽到其他的聲音: 聒噪的其他八哥、嘰嘰喳喳的麻雀、像含著一顆明珠唱歌的白頭翁等等, 就在眾鳥齊鳴的時候,天大亮, 才看見了鳥兒已各據枝頭,在舞台上放歌弄姿。 路燈不再傻里傻氣的亮著,在透亮的天光下滅去。 我總是在屋裡靜靜不動, 沒有像過去一樣跳起來七手八腳趕快架起機器收錄聲音, 我不動,不錯失一點點微妙的變化, 把它們一點一滴從眼睛、耳朵收到心裡和記憶裡; 用器材記錄聲音的階段雖然還未完全過去, 但用心用神用感覺的時候必需更多, 我用它洗滌淨化自己的內心,用它轉變心神, 然後才可以更深刻把這種感覺融在生活裡,變成一種精神。 跨入半百的我, 在突如其來的猛烈生命撞擊中束手無策,幾乎滅頂, 最後找到的藥方,原來還是在天地之間。 以為已經如此熟悉,原來我只在千山之外遠望, 曾經見山不是山,又以為見山已是山, 驀然回首, 才知道原來山仍是山, 只是因為忘了看見自己,所以山才不是山,水也不是水。 山還是山,水還是水,現在,它已不是原來那重山那彎水。 於是我回到山水之間,找尋我安身之處。
- Mar 20 Thu 2008 00:43
鎏金時光
攝影:jessup 清晨,五點醒來,沒有寤寐的混沌,清醒的如同沒有睡著過, 窗外一片黑,路燈照進房裡,樹影輕搖,我靜靜看著天亮起來。 近六點,天光已露,鳥雀吱喳, 八哥登高哨音吹起, 叫醒遠遠近近的鵲鴝和白腹秧雞在樹上水邊跟著出聲, 清晨的窗外一片熱絡。 忽然天邊雷起,漸漸雨點滴滴, 不久雨收霧起, 「花明月暗飛輕霧」, 李後主說的, 這下應該改成「花明樹暗飛輕霧」, 看著湧起的霧,我知道典型的金門春天到了。 窗前靜望近樹遠天,不覺已到上課的時候, 趕緊拾掇一番,今天要到水頭洋樓上詩人(註一)的課。 水頭是金門洋樓最多的聚落,我早覬覦那棟美麗安靜的洋樓了, 總想著哪天若可以在裡面談詩說書該有多好, 就算不能,捧一本書來窗邊陽台閱讀終日也是好的, 有幸,經營洋樓的美麗女子本週願意借給我們來上課, 不收租金還提供茶食,這樣的情意相挺真感心! 我們於是約了詩人來此上課, 是體驗當年輝煌時代,也是分享洋樓的餘韻。 詩人或也是第一次來到這樣的好地方, 坐在仿古的桌椅,處在傳自近百年前的樓裡,說著近代文學, 幾個學生,圍坐小桌,詩人展讀文卷, 學生或是托腮或是端坐,隨著詩人的言語或是輕輕點頭或是微揚嘴角, 不一會兒到了中午。 五、六個人慢慢在聚落散步,不久就到村裡人家院中, 一鍋熱騰騰香噴噴的雞湯,一盤簡單美味的麵線,不久又上了新鮮花蛤, 詩人喜歡淺酌, 一瓶剔透的金門高粱,幾只晶瑩的一口杯, 我們淺淺嚐著,細嚼著和著人情的美好滋味。 午餐後回到洋樓, 看著陽光溫暖,把課堂從小廳搬到小院, 樹影婆娑中,詩人的句段裡, 只聽得牆外鵲鴝、玉頸鴉、八哥、麻雀、烏鶇 還有一隻鵝一隻狗不時來鳴唱呼喚, 彷彿也想加入我們論詩談文的天地, 我一耳聽著詩人授課,另一耳拉長著總想跟著牆外的鳥雀歌聲, 輕輕的風掠過, 我不免懷疑起來:今日我竟真可以這樣跟百年洋樓相遇?! 不覺日又西斜,悄悄還落下雨滴,抬起桌椅挪向洋樓, 今天的第三個教室在廊簷下, 陣雨前的風慢慢吹起,輕霧和早晨一樣又慢慢攏近, 下了細雨、起了濃霧、響了春雷,花木受了溫柔的滋潤, 金門的春天就這樣正式報到了。 隔日朋友傳來簡訊問起金門,我也如上這樣回答他了, 沒有說的是: 「金門的春天開始在起霧的季節裡, 當霧季結束的時候,夏天就到了,蜂虎(註二)也來了。」 沒想到接到簡訊的朋友回傳的竟就是這幾句話! 我們用了一樣的眼和心看見金門, 也一起用最自然的方法分辨定位出金門的四季, 又跟著金門的天光落雨濃霧陽光和季風走過金門的點點滴滴啊! 在金門的歲月中,我看見鎏金之美。 註一:詩人鄭愁予,給我們上「現代文學」。 註二:蜂虎,指的是「栗喉蜂虎」,金門有名的夏候鳥, 亮藍色的身影和栗紅色的喉部是最顯眼的特色, 約五月出現在金門,十月往南,隔年再來。 可參照金門國家公園網站http://www.kmnp.gov.tw 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亦有相關出版品「夏日的精靈-栗喉蜂虎」周民雄著。
- Mar 04 Tue 2008 00:08
小品一則
如果說今天在高雄的天氣是仲春, 那麼金門今天就是剛進入初春吧! 下機之前, 小窗外春光明媚,就像高雄一樣的明亮, 但一踏出機門,迎面而來的風還帶著點兒北方的冰涼, 一樣的三月初的天氣,離島金門就是和高雄不一樣。 經過筆直的伯玉路,穿過商店聚集的後浦, 繞過莒光樓後方,蜿蜒的路在往水頭之前來個大彎, 這一段安安靜靜的馬路過了官裡,就到我住的地方。 獨棟的房子沒有緊鄰, 我的窗外一邊是一片芒草野地,另一邊是疏落的古厝, 這並不是一個熱鬧的傳統聚落,房舍不多,居民也所剩無幾, 入夜以後一片寧靜,只有風在屋外打轉的聲音。 白天, 也是風的聲音, 風拂過樹梢,掠過草原,爬過屋脊,走過水面, 然後翻過一個小小的坡地,來到窗前, 它摩擦樹葉芒草,藉樹葉的「嘩啦啦」,芒草的「沙沙沙」, 唏唏嗦嗦的讓我知道它已在我窗前。 一條彎彎的路在相思、苦楝和槭樹的掩映中行走, 半天也見不著一輛車輛過往的路, 倒成了斑鳩、鶺鴒、玉頸鴉、戴勝甚至蒼翡翠出沒經過的地方, 沒有三五成群,它們總是單獨來去,偶爾成雙,也只驚鴻一瞥, 那天,一隻環頸雉的聲音遠遠從草原中傳來, 映著黃昏最後的光影,在我眼裡有了印象派的畫面。 午後,陽光柔軟, 從樹梢流過古厝來到我窗前的風聲裡, 我聽見了戴勝的呼聲:「呼呼呼,呼呼呼」, 是聲音經過空曠的地方才有的那種回音, 隨著風的來去,忽隱忽現。 冬天真的快要過去了, 你聽:戴勝好像已經準備好活絡筋骨,要迎接春風了。 麻雀來了,在樹梢張望; 鶺鴒來了,在地上疾行; 白頭翁在樹梢跳躍,朱頸斑鳩在枝枒間打盹, 八哥在電線上吹口哨,戴勝在石牆間出入, 風中,季節在移轉。 林蔭間行走,看春陽美麗, 想到今早來金門前高雄陽光燦爛,我曾給朋友發了一則簡訊: 「高雄陽光普照,花開鳥唱,已是仲春之姿。」 陽光中的高雄熱力十足,已微微出汗, 金門的陽光也明亮,但微風吹來卻仍有絲絲涼意, 我忍不住在路邊停下來又告訴朋友說: 「金門也是春光明媚,戴勝『呼呼呼』叫個不停, 這裡比高雄少了霸氣的熱多了微風的溫柔, 何時來欣賞金門的恬靜?」 正在開會中的朋友不久回傳: 「羨慕啊!我在會議中呢!」 收到回訊的時候,我已結束陽光小路的漫步,開始上課了, 窗外光影流動,課堂裡老師的授課聲嗡嗡嗡好像打不進腦袋, 我偷著回訊: 「我也只能淺嚐春光,在教室裡任由光線挪移到日落, 下課的時候,溫度已大幅下降,鳥雀也已安歇了。」 生活中的美麗常在須臾之間展現, 若能恰時掌握住美好的時刻就是幸福。 生活中也有許多不得不的將就和捨去, 若能平常看待,就是生命的修養。 我在金門,看見冬天欲去還留,春天初入門檻,大地準備換裝的氣色。
- Dec 28 Fri 2007 11:24
瓊芳
瓊芳,是我的同學, 今年暑假剛剛離開學校,專心做個學生。 瓊芳和瓊芳的先生都是我們班上的, 也是「唯二」比我年長的同學, 不過大我一、兩歲而已。 我們班上,因為有我們幾個撐在那裡, 所以偶爾也會被投以疑惑的眼光: 「這些研究生真是老當益壯啊!」 事實上, 我們都碰過走在校園或宿舍被迎面而來的大學生叫: 「老師好!」的尷尬。 瓊芳是金門在地人,從金門傳統的家庭中成長, 在台灣完成學業之後又回到金門執教, 經歷過戰地時期的金門, 也在生活中親身體驗過金門的艱難困苦。 說起金門,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民國三十八年的古寧頭戰役, 民國四十七年的八二三炮戰, 也說得出金門的名產菜刀、貢糖、高粱酒, 可是除了這些, 金門曾經落後台灣二十年的生活水準, 金門曾經因為前線地位的居民生活等等, 恐怕沒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和關心。 十年前我來金門,把重心放在自然生態環境, 三年前開始,我慢慢進入金門的人文生活, 大約兩年前,因為讀書的關係真正專心探索金門的住民生活, 許多金門的真實故事在我眼前一一展現, 我於是才明白原來金門之外的人多麼不了解金門, 地理和政治的環境讓金門似近實遠, 歷史課本裡的金門固然真實, 但真實的金門卻不只是歷史。 五零年代出生的瓊芳少女的時候自然是自衛隊的隊員, 當年,加入自衛隊是義務,也是必要的成長經驗, 瓊芳談起這一段經驗,她說: 「當時我們每個人要保管一支槍, 長官告訴我們,槍就是我們的生命, 我們要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樣珍惜這支槍。」 平常保管在槍枝彈藥庫裡的槍, 到了固定的集訓時間就會被取出來,讓大家好好把槍保養著, 不但要會用槍,還要會拆槍、會擦槍、會養槍, 瓊芳告訴我: 每個人都得學會在五分鐘裡面完成拆槍或組槍的動作, 這使我想起自己的高中軍訓課, 我們也都得學會拆槍、組槍、擦槍、操槍, 當然也學瞄靶、射擊, 我還記得當我學會透過準星瞄準槍靶,真的擊發子彈時, 心臟幾乎是呼應著槍聲在大力的跳動, 又當我撕下靶紙看見自己擊發的子彈穿透靶紙留下來的窟窿時, 那種內心的悸動! 我也記得當時保管槍枝的老兵伯伯,對我們從來沒有過好聲好氣, 只會嫌我們粗手笨腳,不但拆解槍枝不夠俐落, 老兵伯伯還會在我們還槍的時候說我們擦槍不及格,要我們重新來過! 只有在那些時候, 我們好像才會感覺靠近「反攻大陸,解救同胞」的口號一點點, 然而瓊芳,不只是感覺,她是真正生活在戰地, 承受砲擊,承受戰地政務的閉鎖和管理。 帶著輕輕的笑聲,瓊芳告訴我: 那時候,手腳不夠快的她,總是被派去作喊話員,她很怕! 我說:怕什麼?喊話員不是比操練輕鬆些嗎? 她說:是啊!但是喊話員要喊的話讓我覺得很不自在呢! 喊什麼呢?瓊芳說:她記得,裡面有幾句話說的是: 「你們吃香蕉皮,我們吃香蕉肉,我們的香蕉甜,我們的饅頭香。」 這使我想起我到對岸探親的時候,那裡的親人也告訴我: 六零到七零年代,他們的文宣說: 「台灣的人都吃香蕉皮,香蕉都給美國人吃了, 有的人連香蕉皮也吃不起,都要啃樹根!」 同樣的字句,在我們這裡也適用,只不過我們說的是: 「大陸同胞吃不飽穿不暖,大家都去啃樹皮」, 我還記得書裡還畫著一群面黃肌瘦的人爭著去剝樹皮的畫面, 原來,大家用的都是同一套啊! 我問瓊芳,參加自衛隊有沒有什麼好處? 可不可以不參加自衛隊?自衛隊要做什麼訓練? 瓊芳說: 「金門人參加自衛隊是義務,這是要保衛自己的地方啊! 到了時候要自己請假去受訓操練, 女孩子到了十六歲就自動成為自衛隊員, 所謂權力? 大概就是如果你結婚生孩子了就可以不要參加操練了。」 是因為這樣,所以當年的金門女子都早婚嗎? 直到民國五十七年到台灣讀書, 瓊芳才第一次聽到廣播,第一次坐上火車, 瓊芳回憶: 當時有一個節目總在凌晨零點的時候播出英文歌「morning has broken」, 金門晚上十點就宵禁了,瓊芳在深夜聽著這首歌,心裡百感交集。 在戰地的生活處處是軍管,籃球、氣球、乒乓球、望遠鏡…, 看得遠和飄的高、浮的起來的東西都在禁止之列, 民國五十八年,在台灣讀高中的妹妹帶了一個照相機回來, 兩姐妹高高興興到外面拍照, 結局卻是相機被沒收,還帶到機關裡盤問具結不再犯, 哥哥喜歡寫文章,在文章裡透露了不滿的情緒, 也為大家帶來一陣恐慌, 同學家人曾在廈門大學讀書,接續而來的調查和遭遇, 讓同學在始終走不出困境…, 瓊芳說:這是那個時空之下發生的事情,似乎無法抗拒, 我問:這樣和台灣相較,拘限多很多,自由也少很多的環境, 當時會覺得不舒服嗎?瓊芳說: 「不會哩!因為習慣了, 而且沒到過金門以外的地方,沒有比較,也就覺得很正常。」 直到來到台灣讀書,見識到台灣不同的情境, 她才覺得出金門的管束有多少。 然而走過這麼多年, 瓊芳回頭看當年的軍管和今天的環境, 她說:雖然因為管制嚴格曾經留下遺憾, 但有時也會覺得軍管時期無形中為金門保留了許多珍貴的事物, 比如人為干擾很少自然環境,比如封閉而保留下來的傳統。 瓊芳在中學任職二十多年, 看到開放後的金門和時代的潮流以及無遠弗屆的網路傳播, 給金門帶來許多衝擊, 也讓在地的年輕人在接收新潮流的同時失去了許多傳統, 但這是時代的新浪潮,似乎也無法阻攔, 就像當年的軍管一樣。 我又問瓊芳:你覺得金門的未來應該是朝向新趨勢還是在傳統中開展局面? 瓊芳沉默許久。 在退休來讀書的瓊芳身上, 我看見傳統和現代的交會,看到舊環境中的新發展, 也看見一個所謂「偏遠地區」的中年人, 在經過這樣強烈的轉折和人生體驗後, 仍然能夠為自己的後段人生開展新局面的勇敢, 金門戰地所受的拘限雖然曾經長遠, 但它所積聚的能量也像瓊芳一樣, 正在源源湧出,為自己找尋一個新的方向。 這就是我所認識的瓊芳, 就像這個站在獨特的歷史和地理位置的小島給我的感動一樣, 我也在瓊芳身上,看到這樣的美麗。
- Nov 28 Wed 2007 20:31
家鄉的風
今天要說的故事很長。 十一月中旬,應該是農曆的十月中旬,立冬已經過了,接下來的節氣是小雪、大雪,也就是說,四季分明的北方應該已經進入要飄雪的時候了。 金門雖然不在北方,但這個時候也已經開始冷了,尤其晚上,呼呼呼的北風在窗外徘徊,溫度也節節下降,慈湖海邊的鷸鴴科、雁鴨科的水鳥越來越多,鸕鶿也將要來了。 年節將至,金門的鄉親也紛紛從海外回家了。 清朝中葉以後,因為經濟和戰亂的原因,閩粵沿海一帶的居民越覺得生活困窘,剛好這時在東南亞的殖民國家需求人力甚為殷切,就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一波波的移民潮出現了,他們有的往北到日本,有的往南到東南亞國家,時間推移到更近的民國年間,還有少部分人往更遠的歐洲國家,金門,在清末到民國的這一段期間是移民的最高峰,其中大部分前往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等地。 移往海外的華人因為語言和條件的差異,只能在當地從事勞力工作,這些華工勤奮努力,無非是想賺取更多酬勞寄給家人,以改善家境;幾十年過去,這些華工在當地結了婚,有了下一代,再傳了第三代、第四代…,但他們心心念念不能忘記的,仍然是家鄉的風,家鄉的水。 楊先生就是這樣回到家鄉來的。 楊先生今年六十二歲了,看起來沒有絲毫老態,今年是第二次回來,對出生於新加坡的他來說,金門不是陌生的異地,他是返鄉。 楊先生的父親,我們姑且把他稱為老楊先生,民國元年出生,二十多歲的時候隨著族人的牽引到了新加坡尋找更好的出路,到了新加坡以後,他找到了一份苦力的工作,就是要把運送時不小心掉到海裡的原木下海撈回,綁緊後讓船工將原木拖回船上,這份工作不但耗體力也帶著危險性,日子過得十分艱苦,但儘管如此,他還是在微薄的薪資中不時撥出部分結餘寄回金門給老家貼補家用。 二十八歲那一年,老楊先生娶了一個小他十一歲的新加坡籍女子為妻,兩年後他有了第一個孩子,此後數年他又連續生了二女二子,楊先生排行老三,出生時父親已經三十五歲,仍然在為生活奔忙,日子並不輕鬆,甚至可以說很是辛苦,但更辛苦的還在後面。 老楊先生因為長年浸泡海水又曾經不小心被粗重的原木撞擊胸部,四十多歲的時候因為肺部病變開刀切除了部份肺部,手術之後體力大不如前,不要說是下水工作了,就是一般的工作也沒法子勝任,家庭的經濟重擔於是落到妻子身上,柔弱的妻子沒有男人的體力也沒有其他的條件,只有以手工營生,有時做些藝品,大部分時間則為人裁製衣衫,辛苦的賺取每件當時一塊半坡幣的酬勞,直到孩子長大,身為長子的楊先生開始幫忙撐起這個家,而為了照應這個家,楊先生竟一生沒有成自己的家。 日子就在艱苦中過去,孩子們各自有了自己的事業,老楊先生也終於有能力可以回鄉了,1988年,離鄉大約半個世紀,老楊先生終於帶著已經老了的新婦回婆家,家中父母已經不在,當年雙十年華的妹妹也已七十五歲,兩個耄耋老人相見宛如隔世,垂淚中,五十年的光陰恍若一瞬,許多話來不及說,也不必說了。 隔年,一生操勞的母親以六十七歲之齡去世,2002年,老楊先生離世,享年九十一歲。 孩子們不但都長大了,也紛紛步入中、壯之年,楊先生從小烙在腦海裡的印記卻始終還停留在想像,他終於循著雙親的步履踏上了返鄉之旅,那一年是2006年。 回到金門,他馬上覺得回到了家,從小,爸爸一再告訴他:「我們是從金門湖下來的!」,現在看到的這個地方,就是半個世紀來印象的重現-純樸的民風、乾淨清新的空氣、溫暖的人情-是初次來到的地方,怎麼沒有陌生的感覺?來到姑媽的家,姑媽迎了出來,九十歲的姑媽曾經到過新加坡三次,這一回見了他心情卻不一樣,弟弟走了,眼前這個六十歲的姪兒就像是弟弟回來了,而失去了雙親的男人看見姑媽就像看見了自己的爸和媽,內心的激動無法形容,時光流轉之中孩子不只是長大了,相差三十歲,怎麼當年的一老一小全都成了老人了?老淚縱橫之中,流的不只是歡喜悲傷,還有人生的滄桑。 省親回新加坡後,楊先生總念著姑媽,心裡把姑媽當成媽媽一樣想念,姑媽也想他,於是他幾乎每個星期都得打個電話給姑媽以慰思親之情,父親當年不能回鄉,這份遺憾,彷彿正由孩子為他彌補。 2007年農曆十月初六,國曆十一月十五日,湖下祠堂重修後奠安,楊先生專程回來參與這個家族大事,當然,探望姑媽是另一個重要的目的,她總是能夠讓楊先生心中那塊因為失親的空缺充實起來,即使這樣老了,也還是覺得想像孩子一樣,任性的從姑媽這裡再享受一下那種被疼惜的感覺。當我跟他分享自己在母親過世後直把在廈門的阿姨當作是自己的媽一樣想念,像害怕失去媽媽一樣掛心著她時,楊先生的眼中浮起了淺淺的淚光,望向屋裡來回忙碌的老太太的身影,點點頭說:「是啊!要趁著老人家還在的時候多回來看看她,多打打電話。」 當問起說:「您自己內心覺得您是新加坡人還是金門人?」生於斯長於斯、持著新加坡居民證的楊先生一秒鐘也沒有猶豫的回答:「是金門人!我一直都認為我自己是金門人!」 回鄉半個月,楊先生揮別家鄉的時候又將是和姑媽相對垂淚,但在淚中他們還懷著希望,不久後要再相見,哪日,要是姑媽也走了呢? 近鄉情不怯的楊先生,還是回來,回來親家鄉的土,喝家鄉的水,吹著家鄉的風,父親的半生漂泊在異鄉,在異鄉生長、在異鄉生活了半生的楊先生,將把父親那空缺的半生,用情感,彌補回來。
- Nov 17 Sat 2007 14:54
冬日訪庵前
十一月的冬日晚上已經冷颼颼,白天還是挺溫暖的,乾淨的空氣、剔透的陽光、木麻黃夾道的柏油路彎彎曲曲穿過村莊和田野,這樣慢慢行駛,就是享受,這是金門最好最舒服的天氣。 經過浯江溪口,經過莒光樓,轉到小路,穿過小村,我到了庵前木馬侯祠。 牧馬侯祠是金門的古蹟,唐朝時候,曾經在泉州等地方設了五個馬區專門養馬,金門就是其中的一個,陳淵當時被派為金門的「牧馬監」,就帶了陳、蘇、呂、蔡、黃、顏等六姓之人來到金門牧馬,相傳陳淵不但很會養馬,還也很會訓練馬,馬會認竿子,陳淵立下旗桿馬就會隨竿排隊,非常聽話,所以也有人尊稱他是「馬祖」。又相傳陳淵來到金門的時候看到金門如此乾旱,所以帶著人鑿了很多井,有些井的井水還具有藥性,有療效,幫助了許多人,當地的人因此非常感激他,在他去世以後就在牧馬地塑了像建了庵祭拜,稱他為「護驥將軍」,到了元代,朝廷賜了一塊題為「孚濟」的匾額,又敕封為「孚佑聖侯」,從此「牧馬監」成為「牧馬侯」,而這也是牧馬侯祠又稱為「孚濟廟」的來由,除此之外,金門人為了感念陳淵的恩澤,也尊奉他為「恩主公」。 知道了這樣的故事,這個地方叫做「庵前」也就不難理解。午後暖暖的冬陽下,我細細看著石碑上的字跡,一字一句都透露著地方居民的敬意,牧馬的陳淵所牧的不只是馬,也是人心人情。 金門最美的感覺就是安靜,那種安靜是你可以輕易的聽到鳥兒的婉轉歌唱,輕易的聽見潮浪的聲音,輕易的聽見遠遠的地方傳來的南管,也輕易的聽見黃昏的時候夜鷺回家、鸕鶿棲枝、鷸鴴雁鴨悠鳴的聲音;開放觀光以後的這十幾年,金門許多地方變熱鬧了,跟團的旅客也許無法體會金門的安靜,但自助的旅行者卻可以在許多地方體驗到這份難得的美。 跨過陽光照映的門檻,斑剝的門檻和古老的石鼓就先說了古老的故事,祠裡,高高掛起的燈籠在線條優美的樑柱間輕輕搖晃,陳淵和夫人的塑像靜靜端坐,彷彿凝視進祠來的這女子。 側門開著,陽光斜照了進來,陳淵來到金門的時候是唐朝貞元時代,大約是西元804年,一千多年倐忽而逝,當年的陽光也是一樣的吧!門外隱隱傳來老人說話的聲音,忽高忽低呼急忽緩,冬陽中的閒話家常,是他們生活中最尋常也是我眼中最珍貴的地方。我輕輕走過廊道,跨過門檻,廟殿裡細細看著牆上的畫、碑上的字、龕上神像,冬陽穿過天井投向花崗岩石板地,微風輕吹之中光線緩緩挪移,金門人傳頌的故事彷彿隨著天光和時光再婐腦海重新上演一次。 跨檻出門,抬眼望見門兩旁壁上兩方畫像,兩幅畫像都是畫著一個手舞足蹈的男人,一個右手舉旗左手拎球,另一幅的男人右手握戟左手提響鈴,朋友告訴我,這是「祈求吉祥」(旗、球、戟、響)的意思,令人莞爾,古老的廟裡,有故事、有傳奇,還有可以揣摩著古老象徵的圖像,古今之間時空相距遙遠,金人卻可在無言的交流中讀見古人的心思,更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離開牧馬侯祠的時候,閒話的老人已經不知何處去了,只剩鵲鴝還在老樹上唱著它婉轉的歌,牧馬侯祠靜靜立在剔透的暖色陽光中,最美的金門不只在畫片裡,也在這樣的無言裡。
- Nov 10 Sat 2007 00:30
小金門的傳奇-林德甫
林德甫故居,新整修 第一次聽到「林德甫」這個名字,是在上課的時候,教授說:在遠遠的東南亞得到相當地位的這位林先生,來自於小金門。 對台灣來說,金門已是離島,但對金門來說,小金門又是離島,從離島的離島生長出洋的林德甫,為何竟在汶萊成為一位大人物?引起了我的好奇。 我於是專程去探訪這位傳奇人物的蹤跡。 林德甫,是金門縣烈嶼鄉人,烈嶼鄉,就是我們說的小金門,從大金門的水頭碼頭到小金門的九宮碼頭,航程大約只有十分鐘,林德甫就在小金門西半島的西口村出生。 林德甫的祖父在當地曾經十分顯赫,據說,經營船運的林家當時在廈門、閩江一帶曾擁有十八艘船舶,林德甫出生的時候家境已有轉折,以務農為業,算是小康,九歲這一年林德甫的父親過世,母親一肩挑起了養家的責任,這段時間大約就是開國不久的民國初年到十幾年之間,也是金門人出洋求生的一段尖峰時期。 說到金門人出洋的歷史和環境背景,則又是一段故事。 簡單的說:清朝中葉以後,閩粵一代糧食不足加上連年兵禍,百姓只好另謀生計,正好當時英法等國在東南亞殖民,非常需要人力,正在積極招募華工,不少沿海居民於是紛紛出洋打工;道光年間鴉片戰爭之後的南京條約開放了上海、寧波、廣州、福州、廈門五口通商,打開了出洋的更大通路;咸豐年間的英法聯軍之後又簽訂了開放華工出口的北京條約,便造成了再一波出洋的浪潮,這一波浪,在紛亂的環境中一直推到民國年間。 幾波移民的浪潮中,金門的住民也在同樣的理由下沒有缺席,這些華工,總是在微薄的薪資中努力的積攢下一點儲蓄,又想盡辦法寄回家鄉照顧供養家鄉的父母家人,為了賺取比家鄉較好的酬勞他們很可能必須長年留在僑居地,除了心向家鄉,他們和家鄉的聯繫,只有靠著一封封書信,和一筆筆血汗換來的「僑匯」。 林德甫的親族中,也有人早已渡海南去,在鄉人較多的汶萊僑居,17歲這一年,親族中有人鼓勵他不妨也外出一試,於是他拜別母親拎起包袱,離開了家鄉,到一個陌生的世界追尋更大的希望。 林德甫似乎有點經商的天份,從開始的時候在表哥開的店鋪到後來和朋友合夥創業,不到幾年就很有點成績了,24歲的時候曾經回鄉一次,是奉母命回來完婚的,婚後不久又回到汶萊繼續努力,很快開創了更大的事業,1945年日軍投降離開汶萊,百業待興的環境中,他的事業終於達到巔峰,此後他投資各種事業無往不利,包括船舶運輸、地產、酒店、磚廠、建築、建材、石場、菸草等不下十數家,也開創了最早的華文學校,這時他的身分地位當然已不可和當年同日而語,1958年的時候,汶萊國王敕封他為汶萊王國華人甲必丹。 也許你要問:「甲必丹」是什麼?基本上,「甲必丹」是一種制度,殖民政府賦予當地有權或有勢的地主或貴族權力,由他們來做殖民地的精神及半正式的實質領袖,以達到控制殖民地的目的,這個被賦予權力的重要人物有個官名,就叫做「甲必丹」。 從這樣的了解中,我們就可以領略林德甫在僑居地的重要性。 到小金門的那一天,微風陣陣,細雨絲絲,純境而美麗。小金門全島面積只有不到15平方公里,騎自行車慢慢繞一圈大約四個小時,物資缺乏土壤貧瘠的這個地方流傳著一句話說:「米吃台灣,肉吃金門,魚吃廈門,廟靠汶萊」。汶萊更小,只有不到6000平方公里,大約台灣的六分之一大,但有豐富的石油藏量,1888年開始它成為英屬殖民地,1984年獨立,就在這一段被殖民的期間,許多華工-大部分是小金門的居民-在親族互相提攜牽引之下,到了汶萊討生活,而這些華工也確實創造了當地的經濟奇蹟,林德甫就是其中更為顯赫的一個,從17歲出洋以後,林德甫再沒有回鄉定居過,他只有把對家鄉的感情用另一種方式來表達-在家鄉建廟和興學,家鄉的人也都傳頌著這一位傳奇人物 我決定繞著小小的島嶼,看看島上到底有多少宮廟留著林德甫捐獻的痕跡。 小金門的人大部分都認得林德甫,年輕人都半都說他們知道有一位林德甫長期在家鄉設有獎學金,中年以上的人則多少知道些林德甫的軼事傳奇。 在上歧烈女廟,一位老人跟我說起這位傳奇人物如何獨資修建了這座廟,他說:林德甫當年運鐵材的貨輪沉沒,和英國的保險公司纏訟,林德甫於是向烈女廟的王仙姑許願修廟,後來官司真的贏了,林德甫實踐諾言,獨資重建烈女廟以還願,如數家珍,說得有聲有色。另一位中年人也說,做過甲必丹的林德甫是小金門的名人,還帶著我們去看他的家!對小金門的人來說,林德甫是光榮,也是傳奇。 宮廟裡,我看見碑文上總是寫著「汶萊坡」,「汶萊坡」是什麼意思呢?在黃厝這個地方,兩位洪先生告訴我,「汶萊坡」就是汶萊,提起汶萊,對鄉親聚集的這個地方,他們似乎也比其他地方有更多情感,一位長者告訴我們:建廟的時候到其他的地方也許募不到款,但是汶萊卻是一定不會落空的,曾經有一次,他們到新加坡去募款,結果募回來的款項還不足以支付募款團的旅費。 是因為現代的年輕僑民對家鄉的感情淡了嗎?長者有點落寞的說:哎!老的走了,年輕的對家鄉的情分也薄了,但當我繼續探詢原因的時候,他們又反過來維護子弟,說:「現在競爭激烈,生存的條件比較緊張,並不是所有『落番』的都是有錢的啦!」 事實上的原因很可能是這樣的:1955年4月萬隆會議後,中共未了取得各新興國家的信任,以強迫選擇單一國籍的方式鼓勵海外華人歸化當地,許多僑民迫於現實只好選擇規劃為僑居地國民;時光流轉,在地融合所顯現出來的效應,就是年輕的華僑對家鄉的向心力越來越弱了,而林德甫在出羊之後持續回饋鄉親的事蹟,在這種感嘆下當然更顯珍貴了,我手裡的資料告訴我,小金門約有26個自然村,以東西南北方分為四甲,共有39座宮廟,而經過我們跑遍一座座宮廟,又仔細從廟裡的碑文紀錄中搜尋林德甫的名字,總計結果,林德甫先生參與建廟或重修的竟有22座,已經過半,這一部分的金額大約是550萬元,並不包括獨資整修的烈女廟。 細雨中的小金門有一種安安靜靜的離塵之美,安安靜靜的地方,住著安安靜靜的居民,深深的皺紋裡,他們有對家鄉的留戀,也有一絲絲遺憾,他們說:孩子們都不願意回小金門住了,這裡的生活和就業環境都不理想,也許等到孩子們四、五十歲以後才會感到家鄉的呼喚吧!至於自己,離不開家鄉住不慣台灣的城市,也不想離開這裡,安靜的小金門也就越來越安靜了。 一如當年出洋的閩粵沿海地方的青年人,大、小金門年輕人因為求學業創事業而離開家鄉,這一離鄉,很可能就永遠定居在異地,也許是台灣,也許是南洋,也許是其他更遠的國家,如候鳥一樣只有在年節時候回鄉省親的金門人,愈來愈多了。 根據鄉里耆老的說法,林德甫後來是偶有回鄉的,只是都是短暫停留,在他們的流傳或印象中,民國四十幾年林德甫回台灣時還受到先總統蔣中正先生召見,林氏家廟中還懸掛著他們的合照,黑白的照片年代已久,但留在鄉親記憶中的顏色卻恆久不變。 搭著撲撲撲的渡船回到水頭碼頭,海風迎面吹拂,這風,當年也吹拂過林德甫年輕的臉龐,和他晚年滄桑的身影吧! 在他的一生中,可曾有過不能回鄉終老的遺憾?可曾有過子孫不能在故鄉綿延的嘆息? 答案,在風裡。
- Oct 12 Fri 2007 10:26
96年廣播金鐘獎入圍
96年廣播金鐘獎入圍名單在10月號揭曉了, 當天正好在小金門做調查, 回到大金門繼續做訪問的時候電話響個不停, 等到我可以接電話的時候已經五點半了, 才知道自己入圍了兩項- 最佳地方特色節目和音效, 所謂音效,對我來說,就是野外收音, 但入圍的其他節目音效以過去來說性質大不同, 多半是電子音效或廣播劇、戲劇音效, 而過去也多半由其他型態的音效得獎, 至於我所報的三個獎項中唯一落榜的是「編撰」。 不管怎麼說,所謂「入圍就是肯定」, 從576個報名節目中可以入圍就是對我的鼓勵了, 當然也要謝謝很多人的支持, 這是我繼續從事生態、文化報導的最大動力。 以下是新聞剪輯: 【高雄訊】96年廣播金鐘獎入圍名單,今天(9日)下午公佈,高雄廣播電台繼今年廣播小金鐘之後,成績再度大放異彩,共入圍四項,為南台灣所有廣播電台第一名。在大獎──電台獎部份,以「與高雄同步躍動的高雄廣播電台」入圍服務貢獻獎;而節目獎部份,孫鈴製作主持的「請進,自然」,入圍單元節目獎;李可製作主持的「城鄉紀事」,入圍地方特色節目獎。另外,個人獎的部份,李可以「城鄉紀事」節目入圍音效獎。 九十六年廣播金鐘獎,共有二十四個獎項,有五百六十七件作品報名參賽,競爭激烈。頒獎典禮預定11月10日(星期六)晚間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高雄廣播電台期待今年能再拿回獎座。 新聞局發布消息: 九十六年廣播金鐘獎部份入圍名單 一、節目獎 (八)單元節目獎 台灣小百科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 打開客家的天空竹科廣播股份有限公司 「莎莉妲.台北」之『原音重現』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與我同行復興廣播電台 請進,自然高雄廣播電臺 (十)地方特色節目獎 Super中台灣正聲廣播公司台中廣播電台 文化點心城正聲廣播股份有限公司高雄廣播電台 方圓萬里情正聲廣播股份有限公司 城鄉記事高雄廣播電臺 愛上新竹竹科廣播股份有限公司 (八)音效獎 王伊蕙(林禾)/雅音流轉樂來香漢聲廣播電台高雄台 王怡仁(王榮)/生活報報-與我同行國立教育廣播電臺高雄分臺 吳坤龍/碧海藍天之戰慄奇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臺灣區漁業廣播電臺 林建成(成春福)/客家劇場-台灣傳奇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 李可/城鄉記事高雄廣播電臺 四、電臺奬 (一)服務貢獻獎 分秒守護城市心靈財團法人佳音廣播電台 「泰想見到您」-2006獎勵泰國優秀勞工子女赴台省親活動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臺 與高雄同步躍動的高雄廣播電台!高雄廣播電臺 閱讀、創作、幸福升級漢聲廣播電台 讓愛無限延伸-建構助老扶幼的社會價值正聲廣播股份有限公司
- Sep 19 Wed 2007 15:35
開學了-魷魚羹
是要寫「開學了」,還是要寫「魷魚羹」? 這兩件事好像湊不在一起? 事實上,這兩件事卻真的是湊在一起的, 就先說「開學了」。 匆匆忙忙的就把兩個月的暑假過完了。 九月十七日開學,赫然變成學姐。 必修課的教室滿滿的, 因為我們研一的時候沒開這門課, 所以今年幾乎全班回頭來修今年研一的這一門, 教室裡除了老同學, 還有今年的「研究所新鮮人」, 加起來二十來個,挺嚇人! 開學日, 除了整理宿舍、師生見面、課程介紹安排、敘舊…之外, 有一種重新回到金門生活的感覺, 回想當時重回校園的心情, 事隔一年,這樣的心情似乎又略有不同- 在新鮮感之外,又有了其他的考量, 比如:對課程的期盼,對未來的規劃, 當然,更現實的是必須開始找尋最好的論文題目; 現實的生活裡,除了詩情畫意和充滿理想之外, 還有很多務實的事務: 選什麼課?找什麼題目研究?如何入門下手? 怎樣尋求支援?在哪裡有相關訊息? 在在都是必須面對的, 老師們說人文學科的碩士學位經常都要五個學期以上才能達陣, 我更擔心的是, 以我的條件來說,恐怕五個學期也拿不到學位, 那麼,我要輕鬆高興讀書就好呢?還是要以拿到學位為目標? 生活中,總少不了要吃飯, 再嚴肅的問題到了肚子餓的時候都得停下來, 我的名言是「不吃飯就低血糖,低血糖就沒智慧處理和思考」, 所以得覓食。 兩個月沒好好待在金門, 這下一回頭,熟悉的記憶又回來了。 這下要說魷魚羹了。 今天去吃魷魚羹。 魷魚羹小店在西門小街,就在往城隍廟的路上, 老闆娘夫妻都是一手好廚藝, 先生在浯江溪旁開了一家備受歡迎的餐飲店, 簡餐、飲料和小吃一應俱全, 明亮的玻璃屋和小小的園子頗有特色,價格大眾, 是當地人喜歡的餐飲店; 太太在另一條小街開了一家小店, 十坪左右大小的店裡擺了幾張樸實的木桌木椅, 賣的有魷魚羹麵或米粉、冬粉之外, 也有味道不錯的牛肉麵, 另外,她的小菜也別具特色: 滷得去油又軟中帶勁的豬頭肉尤其好吃, 連我這不吃肥肉的瘦子都要來嚐,原來就嗜吃肥肉的人更是垂涎; 另外,滷油豆腐的滋滋有味、豆腐乾的鬆軟香、 海帶的嫩滑,都令人回味。 魷魚羹用的是自己發泡的魷魚, 沒有鹼水的味道,羹的柔滑之中魷魚的嚼勁顯得更出色, 台灣的魷魚羹多用香菜提味, 相形之下,金門這家魷魚羹端來的時候, 上面幾葉翠綠的九層塔帶給我們的, 不只是視覺上的美感, 也是味覺上與眾不同的精采了。 我總是在這裡點上一碗魷魚羹米粉, 再來一盤包括油豆腐、豆乾、海帶和豬頭肉的滷味(五十元一盤), 就吃到腆著肚子,實在滿過癮。 曾經有人說:金門都沒什麼東西好吃, 吃來吃去就是那些菜色和餐廳, 這就像我們出國旅行, 跟著團體走就一定只吃到那幾家專門做給觀光客的餐廳一樣, 金門許多好吃的東西隱身在小街巷弄聚落之中, 是自助旅行和有心的人才吃得到的, 以後一樣樣說給大家聽, 也給大家要去金門的時候做個參考。
- Jun 24 Sun 2007 21:54
北門外,有一條明朝老街
六月,鋒面過境,晴陰雨雷交替出現, 前一天大雨傾盆,隔一日卻烈日當空, 到古城的那一天,輪到雨神當值, 踩著滿地的水,我登上了城樓。 金門城建城時間是名洪武年間的西元1387年, 當時為了防禦倭寇而在金門西南建起了城牆,設置了「千戶所」, 康熙年間防禦重心挪到現在的金城地區,原來的金門城開始荒蕪, 民國38年國軍駐守金門時,也曾將牆石作為軍事構工材料 ,最後,城牆只剩下了土堆一樣的夯土層。 也就在夯土層遺址的後方, 就有這一條明嘉慶年間所建的老街。 是老街,就有滄桑古老的味道吧! 沒有真正踏入老街的時候是這樣想的; 過去我也曾在這附近來往,卻從來不曾進入老街, 是因為她的狹窄?還是它沉默得令人忽略? 我們的腳步踏在溼溼的石板地上,輕輕的發出水漬的聲響, 朋友是六十幾年次的, 她說:小時後放了學最喜歡沿著破城牆走回家, 一路走一路玩,到家時總是見到媽媽拿了棍子在門口等著, 也難怪!鄰居小朋友早都在家做功課了, 這孩子卻老是天黑才回來! 六十幾年次?台灣同時期的小朋友早已不知城牆為何物吧! 她卻說,她是在上小學的時候才第一次看見舅公家有一台彩色電視。 朋友帶我走進親戚在老街的家, 親戚本來已經在台灣定居了, 退休後,才又回來老家。 主人客氣的請我們隨意參觀, 踏進小小的天井,跨進更小的廚房, 撲鼻的粽香和外面滴答的雨聲更明白的描繪出端午的氣氛, 探頭後廂房,但見牆壁斑剝,連屋瓦也坍塌在地, 朋友告訴我是昨天晚上才坍下來的! 600年的古老房舍新建的時候也是堅固安穩的吧! 600年的風霜雨露,恰在我來訪的前一晚坍塌, 也是另一種說不上來的因緣嗎? 矮矮的屋簷約只比頭頂高上三吋, 窄窄的簷下方寸之地恰只容一人寬窄, 就在這簷下,雨水從簷邊落下, 幾乎就從鼻尖前掠過,落在花崗岩地上, 滴滴答答, 數百年的雨露都以這樣的姿態和聲音落在同樣的地方, 我看見的彷彿是和六百年前一樣的雨。 離開小小的屋子,站在老街頭往裡望去, 長僅100公尺的老街在濛濛的雨中發亮, 小街安安靜靜的,是因為下雨所以沒有孩童玩耍? 還是孩童已經長大?這裡現在已不住孩童了? 據說,當年入夜之後, 嫌屋裡太熱的人們甚至可以睡到屋前石板地! 想像這樣路不拾遺的畫面, 人和人之間相處的模式應也和現代不同吧! 老街兩旁是連棟式的矮房子, 過去曾經有過各式各樣的商店, 這家賣布、那家賣蔬果、又一家賣木材、這邊有打鐵的、 那邊還有染布的,有的賣魚、有的賣雜貨, 當然,一定還有小吃店和旅店,一定是繁華榮盛啊! 可是,為什麼是在城外有這麼一條熱鬧的街呢? 為什麼不在城內? 朋友說: 或許是因為過去從各地進城的人們常常沒來得及在關城門之前趕到, 因此總聚在牆外等著隔日門開進城, 久了,這裡漸漸搭起了屋提供過夜所需,開起了店, 有些日用消費,更久一點,就有了固定長久的房舍了。 綿綿的雨中, 沉默的每一間老房子都是最傳統的閩南建築, 每一戶都是二進,中間都有天井, 沒有樓,沒有西洋式的雕花, 不遠之處就是南門港口, 老街因地利之便也曾是商品集散地, 老舊的房舍,當年也曾風光熱鬧, 車馬人來往頻仍,一片風光吧! 沙沙的細雨中,我們沿著老街慢慢往街底走, 突然一棟迥異於閩南小屋的白色洋式建築在眼前出現- 就像是水頭聚落常見南洋風, 四坡屋頂和大門迴廊,件件都是最典型的僑鄉建築, 前門大開,看得清楚裡面打掃的頗為乾淨- 桌、椅、簡單的擺設、桌上的花瓶鮮花, 樣樣都是天天打理的整齊模樣, 一問之下,果然,是僑資所蓋, 明、清年間為生活出洋謀生的金門人, 只要略有所成,無不盡力回饋家鄉, 金門的洋樓建築就是這種令人動容的產物! 朋友告訴我,當年這是「醫生館」呢! 據說,這棟建築是由十幾歲就到南洋, 後來習醫的黃天佑大約在1920年的時候返鄉親自設計起造, 洋樓蓋好之後,黃天佑就在這裡行醫,並設西藥房。 我們的指指點點並沒有引起附近住戶的不悅, 或許是因為我們都帶著讚賞,甚至是佩服的神色來參觀的吧! 走在這樣一條述說著幾代故事的老街上, 老街默默,卻在靜默之中穿越時空對我們說了無數的話語, 這樣,腳步怎會不輕?話聲怎會不柔軟呢? 老街當然還有很多故事, 據說街頭委曾經有果一座供奉北嶽大帝的廟宇, 街尾有的是現在仍然存在的「迴向殿」, 兩廟殿在街的頭尾遙遙對望, 他們說,北門老街正在「八哥穴」上, 兩座廟,一座供「米」,一座供「水」,景況才會旺盛, 但「嶽帝爺廟」在民國卅餘年間失修傾倒之後,未再重建; 一座已毀,風水已損,因此才會人丁不旺、街景蕭條、繁華不再。 確實,民國五、六十年後居民漸漸遷移, 民國七十年後人口再一次大量外流, 從此就不再有往日光景了。 離開老街,再一次登上城樓, 簇新的城樓五年前重修, 古味、原型盡失, 臨城樓下望,煙雨濛濛之中老街在城下靜靜躺著, 歲月經過這裡的時候,腳步停在老街, 城樓卻將沒有將歲月的記憶留住。 不知為何,腦海中突然浮現那首杜牧的詩<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當年這裡可有酒家? 牧童不必遙指杏花村, 沒有杏花,這裡已是村。 那天之後再過十天,是端午節。
- Oct 22 Sun 2006 20:52
小糕餅
背包沉甸甸的, 在擁擠的小小機場裡,我把握著最後的時間把行李再整理一次, 來往金門這麼多年, 雖然大家都知道金門的貢糖、菜刀、高粱酒是名產, 但台灣是寶島`,還會缺什麼? 我因此很少帶東西回本島。 可是這一回我帶了什麼?說來你不相信, 帶的都是些小糕小餅:高梁、小米、綠豆左做的小糕餅, 有的是方的、有的是圓的、有的鹹、有的甜, 鹹的多半是加了油蔥,甜的就不一定了, 沒有餡兒的是糖的甜, 有餡兒的也許是綠豆餡兒、紅豆餡兒、糖漿餡兒、還有金桔冬瓜餡兒! 另外,你聽說過鹹的「米香」嗎? 小小的「米香」,只有台灣「米香」的六分之一大小吧! 裡面的油蔥放得剛剛好,吃起來有油蔥的香味,卻沒有油蔥的油勁兒, 做茶食,總教人忘了停手,一塊接一塊的吃,吃了就難忘。 最令我愛不釋手的,是這些小巧可愛的糕餅, 每一塊都用紙張仔細的包著,上面還蓋著店章, 看著這樣的糕餅,不但有懷舊的感覺,更多的是一份鄉親的感覺, 每一張紙,都裁的漂漂亮亮,每一塊糕餅,都包得仔仔細細: 糕餅斜躺在白紙上,左右往裡折, 上下又往裡折,多出來的紙張繞這小糕餅又包兩圈, 然後小心用漿糊把紙張黏起來, 最後,還蓋上清清楚楚、方方正正一個店章, 分明是一種負責,為自己的食品手工的負責, 也是一種為傳統食品負責的心意, 更像是誠心將自己滿意負責的作品推薦給你的感情, 這樣的小糕餅拿在手裡, 還沒吃,好像就感覺到了糕餅師傅的手藝和那份對祖傳食品的感情, 更別說糕餅在口裡化開時, 那份濃濃的、彷彿在糕餅之中,和無形也無言的交流。 這樣的感覺非常奇妙, 在無形也無言之中,竟然可以心意溝通, 我每回吃著小糕餅,心中都有無限的感謝和尊敬, 尊敬在這樣瞬息萬變的社會和快速前行的腳步中, 仍然有人這樣堅持著傳統和用心, 願意奉獻歲月和青春在這樣的薄利之中, 在這樣小小的事物裡留下一份維護傳統的心意, 做為一個消費者,我只能說,感受到這樣的新意是我的榮幸, 微小的有形的付出卻能得到這樣豐厚的無形的回饋, 讓我在享用的時候,每一口都這樣珍惜。 所以我才決定要將它們帶回台灣本島,分給我的朋友品嘗, 讓我的朋友也能感受到這樣難得的豐厚的情義, 我想讓他們知道,雖然彷彿令人嘆氣、悲傷、驚愕、恐懼的事情這樣多, 在這個社會中,雖然我們漸漸失去了彼此之間的信任, 也越來越不敢釋出內心的情感, 但那並不是全部,溫暖的事物仍然存在, 我們不能視而不見或不再相信, 倘若我們真的失去了內心柔軟的部分,那才是我們的不幸。 小糕餅是否真的有我所說的溫暖和魅力? 當它飛過了台灣海峽, 回到了高雄,當它在朋友眼前出現的時候, 親愛的朋友,我但願看見你眼中閃亮的光芒。